提要文摘: | 前不久,我毫无准备地成了网红,成了人物,成了“健康中国”十大新闻人物,还是首位。这缘起我在北京召开的“健康中国论坛”中做了一个报告,直击中国健康事业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,比如,医疗改革总是不尽如人意,根本问题在于它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工程,局部的改、单因素的改、短时效的改,、不仅对系统改革无助,可能还有伤害。中国工程院设立了“中国全民健康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战略”的研究项目,组织了83位院士、100多位国家部委的机关干部和近千名相关专家分成8个组,深入29个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,有的还到了村卫生所一级,开展了广泛调研,仅开会就达200多场,还派出专家去9个国家调研,历时2年半,*后写出了一个综合报告,递呈国务院,受到了高度重视。我们提出5条建议:①立法。新中国成立快70年了,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卫生母法。②改制。卫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,建议成立一个人口健康部,统管健康工作,防止政出多门、低效,甚至作用相互抵消的情况。③投入。建议将GDP的11%左右投入健康事业。④监督。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,有效监督健康工作。⑤行动。有效推进国家主导的一系列行动计划,比如慢性病防控计划等。作为这个项目的首席研究着,我在想,即使上述工作都做好了,全部做到位了,全民健康工作就能做好吗? 剑桥大学的医学史家罗伊·波特给全世界提出了一个问题:人类从没有活得像现在这么长,也从没有活得像现在这么健康,但医学也从没有遭到像现在这样的怀疑和不满,这究竟是因为什么?答案有多种。我的回答是,因为人类还想活得更长,活得更健康,可现在的医学知识、医学技术、医疗保障实难满足这样的要求。 当今世界,西医学在医学中占优势,西医学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为了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、新难题,西医学按照科学的方法,不断地从宏观向微观发展,不仅要搞清生命的真谛,而且要找到疾病的本质;*终发现了大量微观的现象,发表了海量论著,可难以回答宏观的疑问,也就是解决不了疾病乃至患有疾病的人即病人的问题。从大量局限在微观的研究中得到的海量数据和证据,不仅难以为整体服务,还可能将医生引入歧途。近50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几乎都颁发给了“分子”(的研究),而未颁发给“人”(的研究)。细看当今的医学研究,好多人沉溺在微观世界孤芳自赏,游刃在分子之间左右逢源,制造了海量论文与治病无关。传统的生理学快土崩瓦解,经典的病理学已摇摇欲坠,大体解剖学后继乏人,大内科大外科已不复存在,医学人文体无完肤,基础与临床隔河相望,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,本属恩人般的医患关系成了仇人。即便在西医学*发达的美国,目前医源性死亡也已成为住院病人死亡的第三大原因,几乎达到住院死亡的10%。 |